最近我重新看了一遍《小巷人家》,这次的感受和上次大不相同。曾经比较好的股票配资平台,我以为吴珊珊和庄超英是剧中最为不幸的人物,但二刷之后,我的观点发生了改变。
剧中有一个人物,承受着比他们更重的身心压力,她就是李佳,庄图南的女友。如果说吴珊珊的后妈张阿妹有些许“知否”中的林小娘影子,那李佳的父母就像顾府的小秦氏一样,让人感到压抑。
李佳的原生家庭,比庄超英和吴珊珊的家庭更加令人窒息。这一点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:
展开剩余86%李佳的父母是上海的知青,曾被下放到东北的农场。虽然他们一辈子的愿望是回到上海,但由于种种原因,这个梦想始终没能实现。于是,他们将所有的期望寄托在了李佳和她的弟弟身上。
从小,李佳就被迫接受父母的种种要求,甚至为了考上上海的大学,她被迫住在上海外祖父母的家里,睡在厨房的过道上。李佳曾描述那个厨房狭窄又潮湿,晚上楼道里传来的各种声音让她根本无法入睡。
好不容易考上大学,李佳终于有了自己的宿舍,以为能喘口气时,却发现父母又把她的弟弟送到了上海,同样要求他也住在厨房。尽管父母总是声泪俱下地哭诉,但李佳内心的委屈始终未曾发泄出来。
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,李佳的父亲还要求她找一个上海本地的男朋友,这样她就能拿到上海的户口,自己也能顺利“软着陆”。这种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转嫁到子女身上的做法,心理学上称为“情感投射”。父母不仅规划了自己的人生,还试图替李佳规划她的未来。
而李佳的父母所做的最极端的事情,莫过于要求她一个人去争取房产。当时,为了给弟弟阿文落户上海,李佳写下了保证书,放弃了房产。但在上海房改时,父母却责怪她当初写了保证书,让她想办法追回房产。这种做法显然是一种“情感转移”,即通过指责和施压,将他们无法承受的负面情绪转嫁给李佳,以此来缓解他们自己的焦虑。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发生在李佳与叔婶谈判时。她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,甚至威胁要走法律途径。经过一番争吵,她踉跄地走出弄堂,靠着栏杆一步步站稳,背后是空无一人。她不仅要为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争取一切,还必须为他们顶住压力,这个场面让人不禁心生怜惜。
李佳一心为家人付出多年,却忽略了自己的需求。为了获得留在上海的资格,她放弃了继续读研的机会,荒废了学业。强烈的自卑感让她几乎放弃了和庄图南的爱情。当她终于决定与庄图南在一起时,庄家和李家那次见面让她彻底清楚了父母的冷漠。面对庄图南的真诚,李家人的态度却显得冷淡且敷衍。
更离谱的是,李佳的父亲竟然提出要与他们一同住进婚房,试图把自己的生活又一次绑架到李佳的身上。李佳终于明白,自己不能继续让这种窒息的爱主导她的生活。她开始明确了自己的底线,决定为自己而活。
现实中,像李佳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,他们往往以为自己是为孩子好,却不知这种“爱”已变成了负担。2009年,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因长期受到母亲的过度控制和依赖,最终走向了极端。她的母亲一直将自己的梦想和情感寄托在女儿身上,最终导致了杨元元的悲剧。
幸运的是,李佳有坚韧的性格,并且遇到了庄图南。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,李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。如果没有庄图南的安慰与帮助,李佳的生活可能会更加沉重。
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或许都不完美,但我们不能把自己一生的不幸都归咎于它。父母也有他们的局限性,他们的行为方式往往受限于他们的认知和高度。无论如何,批评和指责他们并没有意义,因为他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什么。
那么,当我们的原生家庭存在这些问题时,我们该如何自救呢?这里的“和解”并不是单纯的原谅,而是要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,去创造新的生活经验,去通过工作、爱好、朋友和伴侣来填补曾经的空缺。通过这些正面的体验,我们能够逐渐摆脱过去的负面情绪,重建自我价值感。
从物理上来说,适当的保持距离,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联系;从心理上来说,要学会对父母的不合理要求说“不”,不再让亲情成为压力的来源,允许自己优先照顾自己的感受。
在李佳的例子中,她通过与庄图南的相互理解,终于明白了如何平衡家庭与个人的生活,明确了对父母的责任底线,只承担基本的生活和医疗费用,拒绝无尽的额外要求。她也学会了在必要时减少见面次数,保持健康的情感联系。
真正的成熟,是停止审判父母,理解他们的局限,学会自我疗愈与成长。原生家庭不是宿命的判决书,只要我们能看到裂缝,就能让光明照进来。
愿每一个在原生家庭阴影下的人,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,勇敢前行,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发布于:山西省盈胜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